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
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(试行)
一、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式
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。
过程性评价:平时考勤成绩占比 10%,课堂提问、作业、小论文等占比 20%。
终结性评价: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,占比 70%。
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以 1 为单位,0.6 为基本达成,0.7 为达成,0.8 为达成良好,0.9 为达成优秀。
二、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步骤与方法(以《古代汉语》课程为例)
1.列出该门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及评价依据的关系表, 目的是呈现该门课程分目标(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)与考核内容的对应关系。
表 1 《古代汉语》(一)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及评价依据的关系表
课程目标 | 考核内容及占比(%) | 考核方式 |
1、 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以及传承创新能力,并能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去。通过典范的古代文言作品的教学,挖掘文言作品中的育人因素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。 |
1. 理解古代语言与社会、文化、认知等的关系:30 |
1. 课堂提问 2. 作业 3. 期末考试 |
2、 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音韵、训诂、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理论,通过强化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训练,为学生以后实施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打下基础。 |
1. 对音韵、训诂、修辞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水平:20 2.对音韵、训诂、修辞的分析训练:20 |
1. 考勤成绩 2. 作业 3. 期末考试 |
3、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古代汉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, 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,从而提高对母语综合 |
1. 知识理解水平:10 2. 依据所学理论,对现代语言使用分析能力:20 |
1. 考勤成绩 2. 作业 3. 期末考试 |
运用的能力。 |
2. 列出该门课程目标的评价依据
表 2《古代汉语》(一)考核环节与课程目标的对应表
考核环节 | 课程目标 1 | 课程目标 2 | 课程目标 3 |
考勤成绩和课堂提问 | 课堂提问 | 考勤成绩 | 考勤成绩 |
作业成绩 | 作业成绩 | 作业成绩 | 作业成绩 |
期末考试成绩 | 期末考试成绩 | 期末考试成绩 | 期末考试成绩 |
3. 列出该门课程目标在期末试卷中的分值分布
表 3《古代汉语》(一)课程目标在期末试卷中的分值分布
试题号 | 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 七 | 八 | 备注 | ||||||||
课程目标 1 | 28 | ||||||||||||||||
课程目标 2 | 15 | 8 | 5 | 10 | |||||||||||||
课程目标 3 | 10 | 14 | 10 |
4. 计算课程分目标达成度和课程目标总达成度
表 4 《古代汉语》(一)课程分目标与课程目标总达成度评价表
样本数: 50 课程成绩构成:课堂提问和考勤成绩占 10%,作业成绩占 20%,期末考试成绩占 70% | |||||||||||
毕业要求 | 毕业要求指标点 |
课程目 标点 | 考核环节 |
课程分目标点达成值 |
权值 |
课程总目标达成值 | |||||
课堂提问和考勤成绩 | 作业成绩 | 期末考试成绩 | |||||||||
目标值 | 平均分 | 目标值 | 平均分 | 目标值 | 平均分 | ||||||
1 |
1. 1 |
课程目 标点 1 | 10 |
2.4 |
33 |
24.6 |
28 |
25.32 |
0.8 | 0.33 |
0.8 |
6 | 6.2 |
3 |
3.1 | 课程目标点2 |
45 |
45 |
34 |
24.6 |
38 |
29.59 |
0.8 |
0.34 | |
4 |
4.2 | 课程目标点3 |
45 |
45 |
33 |
24.6 |
34 |
26.16 |
0.79 | 0.33 | |
100 |
100 |
100 |
1 |
(1)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:
课程分目标点达成值=课堂提问和考勤成绩的平均分÷ 目标值*占比 +作业成绩的平均分÷/目标值*占比+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÷目标值*占比
(2) 课程目标总达成度计算方法:课程目标 1 达成度*
权值+课程目标 2 达成度*权值+课程目标 3 达成度*权值。
(3) 权值
高支撑为 3,中支撑为 2,低支撑为 1。课程目标 1 的权值=课程目标 1 的支撑值÷(课程目标 1 的支撑值+课程目标 2 的支撑值+课程目标 3 的支撑值)。课程目标 2 和 3 的权值同理。
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总达成度是 0.8,课程目标达成良好。从该课程的三个子目标达成度来看,均已达成或基本达成,只是“课程目标 2”和“课程目标 3”的达成度低于 0.8,这也反映出学生而对音韵学中容易搞混淆的知识点没有注意 它们的区别,更没有深刻理解它们深层的含义;对断句掌握地也不够好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安排有针对性的课堂或课外练习,提升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;为本专业课程体系在持续
改进中突显“能力为本”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5.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,以前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 的以本办法为准,由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解释。
6165cc金沙总站
2020 年 6 月 5 日